组织移植(三)

2005-1-7 17:58 【

  (二)皮瓣移植的适应证


  与游离皮片移植比较,皮瓣因带有丰富的皮下脂肪组织,其用途不仅能整复表浅创面或缺损,还可应用于整复较深层或洞穿性的组织缺损,对保护重要组织,如大血管、脑组织更为常用。


  1. 整复面、颊、颏部等处的软组织缺损,包括肿瘤手术后缺损的立即整复。


  2. 某些颌面部器官的再造,如腭、鼻、眼睑、耳廓等的缺损。


  3. 封闭或覆盖深部组织(如肌腱、肌、神经、大血管、骨等)或有暴露的创面。


  4. 整复颊部、鼻部等洞穿性缺损。


  5. 其他:如矫治颈部瘢痕挛缩等。 在皮瓣类型的选择上,应根据组织畸形和缺损的大小、部位、效果,以及病员的要求和医疗技术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:原则上应就简不就繁、就快不就慢;能用带蒂皮瓣解决的,切不可滥用游离皮瓣;能用游离皮瓣解决的最好不选择管状皮瓣。


  (三)皮瓣移植的注意事项


  1. 带蒂皮瓣及管状皮瓣


  (1)术前应考虑皮瓣及缺损部位之血液循环情况、部位、大小、长短、转移次数、方法,以及转移后是否可能发生扭曲现象等。


  (2)切取皮瓣之前,必须用美蓝在皮肤上按需要画出外形,一般应比缺损处稍大,以预防皮瓣转移后发生收缩。


  (3)切取皮瓣时,应按需要厚度注意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切取,不可高低不平;操作要轻巧,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损伤组织的操作;在颌面部切取皮瓣时,切不可损伤面神经。


  (4)皮瓣缝合前要充分止血;缝毕要用生理盐水将血块冲干净,以免引起血肿而感染;缝合后还要适当加压包扎,但不能压迫蒂部。


  (5)皮瓣转移后,应将供皮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用中厚断层游离皮片移植(颌面部最好作全层皮片移植),不要有创面暴露引起感染。


  (6)需断蒂者,一般在术后14-21天进行。


  (7)皮管形成后,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,一般术后3周可断蒂转移;若曾发生并发症,如血肿、感染等时,则断蒂转移时间根据情况适当延长。


  (8)皮管在断蒂前应先测试皮管血循情况,以便确保转移手术成功。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:用一根细橡皮管围绕皮管的切断端,再用血管钳靠近皮管蒂部,将该橡皮管抽紧后夹住;如夹住1-2小时以上,皮管不发紫、不苍白、不水肿,即可认为血供,可靠可以完全转移。如有上述血供不良情况出现,则应每日按上述方法进行皮管训练,开始每次夹紧5-10分钟,以后根据情况逐渐延长,直至能夹住1-2小时以上方可断蒂转移。


  (9)皮管转移的方式有直接转移、爬行转移和携带转移三种。直接转移多用在皮管距缺损区较近,以及特别长大的皮管,例如肩胸皮管等。爬行转移多应用在皮管距离缺损区较远,或皮管比较小的情况下。携带转移也多为远距皮管及比较小的皮管,主要用手腕携带,以携带腹部皮管为最常用。


  2. 游离皮瓣


  (1)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,相对来说,此种手术比带蒂皮瓣技术要求高,难度大。如为肿瘤术后缺损立即整复,应要求病员全身情况能耐受。


  (2)术者必须熟练地掌握小血管吻合技术,熟练的手术技巧和高度的负责精神是手术成败的关键。


  (3)选择供区时除考虑色泽、质地、厚度与受区近似外,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造成供区的继发畸形或功能障碍。


  (4)供区的血管口径和受植区的血管口径应尽可能相近,以保证手术成功。


  (5)应尽量缩短组织瓣的缺血时间,一般在受区条件准备好后再行断蒂,血管吻合应力争一次成功。


  (6)应有足够长的血管蒂。由于移植到口腔颌面部的组织瓣与血管蒂多不在一个平面上,血管蒂的长度应足够;至少应在5cm以上,有时甚至更长,才能保证吻合后无张力。


  3. 皮瓣移植时皮肤扩张器的应用


  在颌面、颈及头皮部行局部皮瓣转移时,有时供区不能直接缝合,为加大利用皮瓣的组织面积,近年来多主张在皮瓣转移前应用皮肤扩张器置入皮下,利用组织弹性以扩大皮肤的面积,特别适用于额部及头皮作为供瓣时。由于组织的扩张,皮瓣转移后的供区可直接缝合,不必植皮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继发性畸形。 用带后单向阀门的硅橡胶囊,即皮肤扩张器,置入手术区皮下;自阀门向囊内分次注入生理盐水,迫使皮肤扩张,经过多次注射,从而达到皮肤使用面积增加的目的。


  4. 皮瓣移植的术后观察和处理 游离皮瓣术后要保持室温在25℃左右,以防血管痉挛;同时应用扩张血管及抗菌药物。头颈部体位要适当制动以免压迫静脉回流。术后创口行负压引流者,其负压压力要适当。压力过大可直接压迫静脉回流;压力过小也可因积血、积液而间接压迫静脉。 术后72小时内是游离皮瓣最容易发生血管危象的时候。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均发现,危象皮瓣能否抢救成功,取决于对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对受损血管的及时探查。切勿延误时机,经验指出,药物治疗是无效的,过多的等待观察,最终将导致全部失败。手术后进行皮瓣监测的目的是及早发现皮瓣灌注受损的征象,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仍是临床观察,包括观察皮瓣的颜色、温度、充盈状况、针刺出血情况等。


  (1)颜色:皮瓣颜色应与供区皮肤颜色相一致,有些病例术后1-2天内颜色稍显苍白,多属正常现象,应结合其他征象加以判断。如皮瓣颜色变暗、紫绀,则说明静脉瘀血;如为灰白色,则揭示动脉缺血,应及时探查。


  (2)温度:皮瓣移植后多有温度下降的现象,尤其在寒冷的冬季,但一般不应低于皮温的3-6℃,此时可对皮瓣加以保温处理,可于表面复盖棉垫,并以白炽灯距30cm以外行照射加温,以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。如温度过低,加上颜色的变化(暗紫或灰白),则应探查、抢救。


  (3)皮纹:皮瓣表面应有正常的皮纹皱折,如果发生血管危象,则皮纹消失,可见皮瓣肿胀。


  (4)质地:皮瓣移植后仅有轻度的肿胀,往往比周围组织程度轻,但如果出现皮瓣区域的明显肿胀,质地变硬时,则可判断血管危象的发生,应予抢救。


  (5)毛细血管充盈试验:在皮瓣血管危象发生早期或程度较轻时,可表现为轻度的充血或瘀血现象,以手指轻压,放开后可见变白的区域再度泛红(暗红),泛红的过程越快说明微循环的状况越好,如果该过程太长,超过5秒钟,多提示微循环功能很差,抢救成功的可能性较小。


  (6)针刺出血试验:对一些皮瓣颜色苍白,无法马上判断是否为动脉堵塞所致时,可采用此法,要求在无菌状态下进行,以7号针头刺入皮瓣深达0.5cm,并适当捻动针头,拔起后轻挤周围组织,如见鲜红血液流出,提示动脉血供良好,否则提示动脉危象。 临床监测适合于外露皮瓣,而埋藏皮瓣则完全不能进行临床监测,可采用20MHz脉冲Doppler和植入式激光Doppler进行监测。接受皮瓣手术病人术后每半小时观察记录1次,6h后,每1h观察记录1次,持续5-7天,发现情况,及时处理。 无论何种皮瓣移植后,皮肤的感觉在短期内都是缺失的。感觉的恢复首先为痛觉,最后是温度觉。行游离皮瓣时同时行感觉神经吻合者,可能恢复的时间更快些。在此感觉未恢复的阶段内要注意防止创伤,特别要防止烫伤与冻伤。


  中国头颈外科网·郭军